查看原文
其他

告别了妈妈,再见吧家乡

2016-07-16 陈献春 知青情缘

                                 

                “告别了妈妈,再见吧家乡,金色的学生时代已转入了青春史册,一去不复返——

啊……

未来的道路多么艰难,曲折又漫长,生活的脚印深浅在偏僻的异乡”……

    一首《南京知青之歌》,又把我的记忆带回到了42年前——

   1970年2月23日下午,在上海老北站站台上,一片锣鼓喧天,到处都贴满着“热烈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干革命!”“坚决执行毛主席的最高指示!”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等等的大幅标语。站台上人山人海,哭喊声,口号声,锣鼓声喧哗成一片,加上站台广播喇叭里传出的语录歌,真可谓是一组很不协调的“离别交响曲”。

  在这“离别交响曲”的欢送下,我和南汇籍的一批69屆知青们一起,作为第三批去云南的知青群体,坐上了南下的知青专用列车,离开了家乡。

  下午1点13分,列车徐徐启动,早已用泪水洗面的妈妈强忍着已经丧夫和即将骨肉分离的悲痛,强装着笑脸跟着徐徐启动的列车边跑边与我挥手告別。我也早已泪水满面,半个身子伸出窗外,边挥手向妈妈告別嘴边里喊着;“妈妈,多保重,我会写信回家的……”

  列车已经离开了上海,整个车厢内到处都是哭泣声。我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无声无泪,不是我没有眼泪,而是我的泪水已经流干。我的脑海伴随着火车轰隆轰隆的车轮声,带着少年特有的梦想,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列车路途经过浙江,江西,湖南,广西,贵州等省市,整整三天四夜,于2月27日凌晨到达云南省会昆明。白天,我和几位在火车上已经认识了的南汇籍知青一起在昆明市内闲逛,领略了一下春城昆明的市容,当天晚上和大家一起住宿在云南大学,第二天转乘拖挂着行李挂车的“解放牌”军用大卡车往我们的目的地进发——

  卡车途经玉溪,杨武,元江,墨江,通关,思茅,普文,小勐伦,整整5天,于3月4日中午抵达勐腊县城吃午饭。西双版纳的主食很适合我们上海知青的口味,也是吃大米,就是在菜的调料上有点偏辣。午饭后我仍然和几位一路上已经认识了的同行知青一起,在勐腊县城内闲逛,领略着西双版纳美丽的风景,晚上在勐腊县城宿夜。

  西双版纳的勐腊县,是个地处热带雨林,有26种民族聚居的边陲小县。境内有条南腊河,流向下游,汇入到湄公河,流向邻国老挝。它逢山便绕,遇涧则跳,毫不犹豫,不停流淌,拐了无数弯,留下了一条美丽弧线。

  经过了10天火车和汽车的旅程,1970年3月5日下午3点左右,我和南汇籍的知青们一起,终于到达了终点站、我们的第二故乡:云南思茅地区(西双版纳)水利二团二营九连(后来归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第十九团二十五营九连”即后来的“勐捧农场七分场五队”)。 

                               这是当年连队女生班宿舍一角

  我们的连队驻扎在南腊河边,四面环山,连队的对面是公路,距勐腊县城22公里,河面上架着一座浮桥。浮桥的两头用多根钢丝绳拴在河两岸边的大树上固定牢,钢缆上串挂着许多竹排,竹排之间用竹子连接起来,然后在这些串接竹排的竹子上铺上竹篾笆作为桥面,人走在上面会左右摇晃,这是我们当时唯一能过河的地方,也是当年西双版纳一种很普及的过河方法。

  西双版纳的3月份还是旱季。在太阳光的照耀下,南腊河里的水清澈明亮,微波粼粼。水浅的地方能看到河底,各种各样的鱼虾在河里游动。最常见到的是亚热带鱼种。那个年代,边疆生活艰苦,缺油少荤,河中的鱼虾类,自然就成了知青们最喜欢扑捉的食物,也就有了后来知青们用炸药炸鱼“事件”。

  南腊河也是知青们的天然澡堂。每日傍晚,知青们劳作而归,无论多累,都要下河洗澡,大家在这样的原生态游泳方式下,尽情地享受着泊泊流水的抚摸。河底大小不一的卵石和远处披着长发裸浴的傣家姑娘,真是西双版纳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我们住的地方是一排排完全由竹子和茅草盖起的简陋工棚。这样的“房子”,没有一颗钉子,所有连接的地方都是用竹篾子扎紧。“房子”的墙是用竹篱笆编织而成,门也是竹篱笆做成,不但透风还透亮,从外边可以看到里面,从里面也看到外边。“房”顶是用从山上割下来的茅草,编制成约2米宽的大草排铺就成的,后来大家都在自己床位周边的竹墙上面用浆糊糊了几张旧报纸作为挡风,虽说简陋,但也冬暖夏凉。我们睡的床也都是竹子做的,以班为单位,一个班一间“屋子”,靠门口的第一个床位是班长睡的。

靠近南腊河边的两排是男生宿舍,后面两排是女生宿舍。连部和炊事班在我们两排男生宿舍的最南边,连部前面,是知青们用锄头平整好的篮球场。这是我们全连集合出操和活动的地方。

                                这是我们连队当年的篮球场 

   当接送我们的车队到达连队对岸公路边的时候,连长、指导员、地方干部以及比我们先到几个月的川沙籍知青们都来欢迎我们这些“新战友”。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从乘坐的军用卡车挂车上卸下了所有的行李。然后,我们又到附近的山上砍了些架蚊帐用的竹子,动手架好蚊帐,铺好床。整理完自己的行李以后,嗨!看上去真还有一点儿像样了!虽然我们宿舍里的一切都简陋到极点,但由于刚到新地方,强烈的新鲜感占了上风,谁也没有感觉到艰苦的生活就此开始了…… 

                                  这是当年我们生活过的地方

 


   《知青情缘》微信公众平台欢迎你!

朋友们请长按上面二维码加入关注,积极投稿,成为《知青情缘》的读者和作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